翌日,奉天殿。
朝会如期举行,如往常一般,朝臣们奏报近期朝事,再由天子揪出一两件大事,与朝臣共议。
今日公议的大事,毫无疑问便是朝野上下近期的焦点话题——算学入国子学。
朝臣们意见颇大,朱元璋倒也没回避,刚一进入议政环节,便主动提了出来:“近日,咱决定将那算学纳入国子学,却听朝中有不少反对声音,今日便将之拿到朝会,咱们公开议论一下!”说着,他目光环视一周,似是在殿内寻找合适人选回话。
朝臣们自都将目光投到那宋濂和茹太素身上,这二人都是儒学出身,一个是当世大儒,另一个则是这次闹得最凶的反对官员。
可以想象,朱元璋多半会从这二人中选一个,率先发难,但没想到,朱元璋相中的,另有其人。
朱元璋的目光在人群里游移一圈,最终落到胡惟庸头上道:“胡相,你贵为百官之首,先来说说吧!”
这老泥鳅,什么都不想沾,哪有那么容易?朱元璋最看不得滑头,当堂便将之揪出来,看看成色。
闻言,朝臣们又将目光看向胡惟庸。
胡惟庸倒并不惊慌,从容淡定站了出来,毕竟跟朱天子混了许久,他也知道朱元璋的脾气,知道自己不是那么好脱坑的,是以昨晚冥思苦想一夜,早已想出合适说辞。
“上位所提算学,确是极为精妙的学问,臣以为,将之推广确是好事。”
胡惟庸先是认可了朱元璋的说法,而后话锋一转:“然则,学有主次,国子学生员十年寒窗攻读圣学,尚不能理解其万一,如若再加上算学,岂不难以兼顾?”
算学会分了学子的心,影响他们学习孔孟之道,这句话,算是给那些清流文臣们一个交代。
而后,胡惟庸又道:“臣以为,上位若想推广算学,不妨徐徐图之——先从地方官学入手。待到时机成熟,再考虑入国子学。”
他又给朱元璋提了个折衷建议,改国子学为地方州府的官办学院,这样一来,推广进度大大变缓,暂时也影响不到科举了。
胡惟庸这一番话,可算是滴水不漏,他既肯定了朱元璋的想法,又照顾了文官们的态度。更妙的是,他选的折衷方案兼而顾之,让双方都说不出不字。
他这是给朱元璋、给文臣们各找了个台阶,让他们各退一步。
此话说完,朝臣表情不一,有点头,有蹙眉,但大家多少还能接受,并没有人跳出来反对。
而朱元璋,仍是面沉如水,看不出其内里态度。
在胡惟庸看来,自己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,可称是完美无缺,他给朱元璋找了个极好的台阶,既能达成其想法,又能平息朝中怨言。
照他猜想,朱元璋该很满意,并依言采纳,但他还是太低估朱元璋的决心了。
没从胡惟庸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,朱元璋又看向茹太素,这是反对派中的急先锋,驳倒了他,就能震住一众文臣。
“茹大人,你来说说吧!”
朱元璋一声令下,茹太素急不可耐地站了出来:“陛下,臣以为胡相所言极是,然其建言算学纳入州府官学,却是不妥,那算学不比经义诗赋,真要论,顶多与书画琴棋相当,算是偏门道艺。陛下若有心推广,在民间择一私塾教授便是,无需纳其入官学!”
茹太素的话,较之胡惟庸,更迈进了一大步。
胡惟庸好歹还让算学进地方官学,到茹太素那里,连官学都进不了,干脆发配到私塾里去了,这是他儒家官员的态度,朱元璋早有预料,倒也不急着反驳。
问完了茹太素,朱元璋又看向宋濂,询问其态度。
宋濂倒答得简单:“臣与
最新历史小说: 奇妙空间:我给古代空投外卖、 千年大秦:西汉末年开始的帝国、 大秦:始皇被我怼得心服口服、 小小假太监、 综武:敢问庆帝,我何错之有?、 红楼:我是贾琏、 三国从海岛屯田开始、 风雪持刀人、 大唐,我刚穿越,竟给我发媳妇、 三国:我不是曹睿、 嘉靖承明、 亮剑: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、 逍遥老地主,开局科举揭皇榜!、 红楼:捡到一只林黛玉、 家父李世民,请陛下称太子、 三国,我真不是上将!、 大唐:长生千年,被小兕子曝光、 诡异药剂师:我的病人皆为恐怖、 魂穿史文恭,开局不去曾头市、 慢着,请别叫我昭烈帝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