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前,高堂隆笑着说道:“陛下,此人是京兆韦诞韦仲将。”
“朕知道你。”曹睿笑着说道:“张芝笔、左伯纸和韦诞墨,可谓天下文人写字的三绝。依朕来看,书法之事也是文学啊!”
韦诞行礼说道:“陛下谬赞了,臣定为崇文观不辞辛劳。”
“好。”曹睿点头应道。
片刻后,曹睿缓步走到正中间的一个矮台上,朗声说道:“今日朕来崇文观,见到诸位名士大儒,也是颇感欣慰。”
“朕此前说的明白,崇文观就是要‘尊儒贵学’、‘经学为先’。除了经学之外,朕也希望崇文观能开始修史、以及整理天下才学之士的文章。”
曹睿扫视了一遍堂中众人,继续说道:“建安年间,武帝下令郡国各修文学,各县之中都要置校官兴学。”
“黄初年间,先帝又重新恢复太学、在鲁郡重新为孔子设立庙宇。”
“如今朕设置崇文观,已经选了三人负责。”
曹睿用手指了指下方站在前列的三人:“崇文观祭酒高堂隆,负责修汉史;副祭酒雍丘王曹植,负责译五经一事;副祭酒吴质,负责整理天下文学文章。”
曹睿笑了一声说道:“此三人都是朕的腹心之臣。崇文观办的好与不好,只靠他们三人是不够的。”
“诸卿都要实心用事才对!”曹睿缓缓说道:“若是文事做得好,朕看也是可以封爵的。”
果然,空口白牙说再多字,也不如‘封爵’二字来得打动人心。
……
从崇文观离开之后,曹睿特意叫了曹植与自己一并回宫。
路上,曹睿直言直语的问道:“皇叔觉得郑学如何?”
“郑学?”曹植皱眉问道:“臣不太懂陛下的意思,如今士子均修郑学,已经成为风气有数十年了。”
“那朕换个问法好了。”曹睿说道:“皇叔认为郑学都对吗?”
曹植答道:“郑学即使再好,又岂能都对?就臣所知,孔文举、王仲宣、邴根矩等人都对郑学有过质疑。”
若曹植也如此说,那么想必前几日王肃所说的、郑学并不全对一事,想来也是合理的。
曹睿问道:“若郑学有不妥之处,皇叔能不能为朕搞出一种新的经学来?”
新的经学?曹植一时有些发愣。自己不是按照皇帝的要求,将五经译成白话吗?又如何要做新的经学了?
曹植有些犹豫的问道:“陛下想怎么做?臣实在不懂。”
“这样,”曹睿压低声音说道:“朕问皇叔一个问题,自汉以来五经注解如此之多,人人又岂能都像郑玄一般学究天人、将古文经、今文经都学了个遍?”
“能不能五经中,每一经都做一个标准版本的注解。学通了五经、学懂了注解,大约也就够了!”
曹植皱眉说道:“那之前的谶纬之类,都不必学了?”
“皇叔自己觉得学谶纬有用吗?”曹睿反问。
曹植答道:“臣以为用处实在不大。”
“那就对了。”曹睿继续说道:“朕再问皇叔,朝廷要学子们都学五经,这是为了什么?为了都读成博士吗?”
曹植想了想说道:“这倒不是。若按着陛下的意思来说,学子们在太学中学了五经,最终还是要做官的。”
“这就是朕要说的事情了。”曹睿缓缓说道:“五经虽然精深,但学了那么多的版本实在用处不大。最多学到二十几岁,就可以出去选拔做官了。”
“皇叔,朕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分成两步来做。”
曹睿解释道:“第一步,就是皇叔现在在做的事情,将五经翻译成白话文。”
“若
最新历史小说: 奇妙空间:我给古代空投外卖、 千年大秦:西汉末年开始的帝国、 大秦:始皇被我怼得心服口服、 小小假太监、 综武:敢问庆帝,我何错之有?、 红楼:我是贾琏、 三国从海岛屯田开始、 风雪持刀人、 大唐,我刚穿越,竟给我发媳妇、 三国:我不是曹睿、 嘉靖承明、 亮剑: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、 逍遥老地主,开局科举揭皇榜!、 红楼:捡到一只林黛玉、 家父李世民,请陛下称太子、 三国,我真不是上将!、 大唐:长生千年,被小兕子曝光、 诡异药剂师:我的病人皆为恐怖、 魂穿史文恭,开局不去曾头市、 慢着,请别叫我昭烈帝、